作者:HOBO日刊ITOI新闻

高中时代,遇到能编程的计算器

换言之,计算机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不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这一点,从高中时代起我就已经了然于胸。

我那个朋友是个很有趣的家伙……怎么说呢,他能欣赏我做的东西,对我而言,他是弥足珍贵的第一位客人、第一号用户。 人呢,终究需要有能赞赏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人,否则就无法迈向更高的台阶。因此,高中时代与他相遇对我的人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大学时代,在电脑卖场遇见的伙伴们

大概是抱着“想把自己做的东西拿给别人看”的心情吧。只要到池袋西武百货去,那里总是聚集着一群同好,有很多能分享的人。

HAL研究所的黎明时期与红白机问世

与其说自己适合那里,不如说是钻研的事情太有趣了,别无其他所想。

在我成为正式员工的第二年,任天堂的红白机问世了。

就任社长与15亿日元负债

对于计算机程序,判断基准可以是简洁、优美、迅速这些要素。作为公司的最终决策者,我也希望建立这样的判断基准,于是试着与员工进行单独面谈。然而,听到的意见比我预想之中更多。

大概是在面谈的过程中,我领悟到“做判断就是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排列出优先程度”,也明白了“只要按照上述优先程度对事情做出判断,逐步推进就好”。

半年一次的全体员工面谈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发现,领悟到实际上这应当是优先程度极高的一项工作。因此,就算是公司重建的繁忙时期,我也始终坚持与每一位员工谈话。

我担任HAL研究所社长期间,每半年一回,与全体员工进行面谈。员工多的时候有八十至九十人,每人的面谈时间短的二十分钟,长的三小时左右。这项工作持续了六到七年。

如果问我想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那我希望是“上司能好好理解自己”,“上司能好好为我的幸福着想”的公司。

与全体员工进行面谈,谈话的主题每个人都不同。但在面谈的项目中,唯一固定不变的是第一个问题:“你现在快乐吗?”

人们在决定是否要接受他人意见时,首先会判断“发言者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才这么讲”,还是“从心底认为这是对的才这么讲”。两者之中属于哪种,是判断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始终认为:“消除谋求个人利益的念头,对公司管理而言极为重要。”

如果逃跑,自己会后悔一辈子

让公司起死回生的重要契机是《星之卡比》。

◆ 岩田先生的话,拾零之一

那让我拥有了身为弱者的体验。

因此每年要交出一定程度的业绩, 同时必须进行改革。 就像一边在空中飞行, 一边修理飞机一样。

我们擅长的东西是什么

人生之中,值得一做的事情绝对比实际能去做的事情要多得多。假如凡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全都去尝试,不论是谁都会累倒。 因此要认清我们擅长的东西是什么,秉着这种自知之明,明确“应该把什么放在优先位置”,决定好先后次序。我认为这就是经营之道。

人生之中,值得一做的事情绝对比实际能去做的事情要多得多。假如凡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全都去尝试,不论是谁都会累倒。 因此要认清我们擅长的东西是什么,秉着这种自知之明,明确“应该把什么放在优先位置”,决定好先后次序。我认为这就是经营之道。

<aside> 💡 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坚持自己擅长的,放弃自己不擅长的,并抱着对其他事物的好奇心,结果不会太差

</aside>

我有一种不严谨的假设:作为生物,人类的最终目的大概就是留下子孙后代吧?为了子孙后代的延续,人们必须要做的是展示出“自己比别的个体在这个方面更出色”。也就是说,善于彰显“我这一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更优秀”的DNA流传了下来。而不擅长此事的DNA就渐渐消失了。 因此,我们生来就是喜欢展现自己长处的物种,天然具备这样的特质。哪怕身处公司这种组织之中,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较。

也就是说,就算公司基本上以“做擅长之事的团体”为目标,但人与人能够一起工作,最低条件是无论自己擅不擅长,都能在集体中齐心协力一同奋斗。而让这种“最低条件”尽量不出现,正是管理者应尽的职责。

找到瓶颈

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工作中一定会遇到所谓“瓶颈”,即人们难以通过的最狭窄之处,它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讲,要想让整体顺畅运转,就必须首先找到这个最狭窄的地方,从这里着手进行改善。只把注意力放在瓶颈以外的地方,再怎么拓宽也改变不了全局。

编程界有一个说法,“百分之一的部分会占据运算时间的七至八成”,某一个难点总是需要耗费时间反复处理,这毫不夸张。因此,如果瓶颈之处没有得到修正,其他地方再怎么改善也无济于事。

体验过成功的团队,改变更难

我正在着手进行许多改革,但改变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

给人们出乎意料的惊喜

对于我们的作品,起初,客户非但没有很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毫不感兴趣。一开始总是如此。

但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延长线并不会通向未来。抱着这样的心情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是超乎常识的事情。

面谈中最重要的事情

从我的经验来看,面试官有两种人。一种是能让对方逐渐放下戒备、表现出本性,然后做出选择的人;另一种是“没有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就做出评价的人,这也是面试官的社交性和个人能力的体现。

如果是第一次面对面谈话的员工,我首先会从“为什么想进入任天堂工作?”这个问题开始,无论是谁一定都回答得上来。不管是什么,理由一定存在,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应当能够回答。只需要将事实原原本本地讲出来,就能从中看到那个人的真实面貌。

能放心说出“你这笨蛋!”的人

刚步入社会的人,就算有很多事不懂也在情理之中,“对不懂的事情不觉得羞耻”这一点非常重要。 自以为是地表现出“我真聪明”的做法,前辈肯定一眼就能看穿。被看穿之后还要去掩饰,会让人感觉非常不好(笑)。 归根结底,新人在公司中最应当做到的是“不伪装”。另外一点是不要因同一件事情反复麻烦别人。

反之,骂不得、不敢批评的人仿佛有一条“不能越过”的界限,周围的人能够感觉到这层屏障。因为不知道是否跨过这条界限那个人就会崩溃,身边的人往往会小心翼翼。如果知道他在乎的是什么,尚能放心说出“你这笨蛋!”,但如果不知道他在乎的是什么,就生怕会在骂他的时候不小心触碰到他珍视的东西。

其实想来,工作原本哪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但只要具备了发现有趣之处的能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有趣起来。这会成为关键的分岔口。

项目进展顺利的时候

从我的经验来看,项目进展得顺利,并不是要一个理想的领导者事先将所有任务明确分割、分配到个人,然后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特别是,我们的工作特性,必须要给人以惊喜,让人感动。因此,想要事先按照大道理列出工作计划,将任务分配到个人非常困难。

对他人是否心怀敬意

工作只靠自己一定是无法完成的,一定需要与他人相关联。所谓公司,就是为了实现难以凭一己之力达成的巨大目标,聚集个性丰富的成员,大家齐心协力的地方。

,虽然不是说要全盘接受,但对于他人身上自己所不具备之处、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应该心怀敬意。这份敬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

◆ 岩田先生的话,拾零之二

因此,首先要将同一番话反复不厌地说下去, 这大概是过程中必要的一环。 听完说明后能理解的人, 与理解之后还能向其他人说明的人, 理解的程度完全不同。

想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反过来讲,交流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方为了获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同,在某处做出巧妙的妥协。

能够发现奖赏的能力

人们擅长的东西,就算放之不理也能自然而然地顺利发展。比如擅长画画的人,就算没人要求,也会主动拿起画笔。得到周围人的称赞后,又反复这一过程,渐渐变得越来越厉害。 再比如就我而言,对计算机从一无所知到渐渐理解,了解越多越能体会到它的乐趣。 对制作商品、做策划的人来说,放眼世界,看到无数有趣的东西被创造出来,在吸取经验的过程中产生快感,变得越来越擅长。能够建立起这个循环,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才能。

而对迄今为止以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会感觉到“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我后来发现,编程与公司经营有着很多共同点。 只有发现了这种关联,才有可能扩充自己擅长的事情。在我专职从事编程的时候,就算读了公司组织和经营的书,也无法将其联系起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其内涵。并不存在“明天就能立即用上”的东西,也无法从中赢得“获得奖赏”的感觉。 就算勉强去学习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也无法真正学以致用。那么与其在这些事情上耗费时间,不如优先去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

而对迄今为止以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会感觉到“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我后来发现,编程与公司经营有着很多共同点。 只有发现了这种关联,才有可能扩充自己擅长的事情。在我专职从事编程的时候,就算读了公司组织和经营的书,也无法将其联系起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其内涵。并不存在“明天就能立即用上”的东西,也无法从中赢得“获得奖赏”的感觉。 就算勉强去学习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也无法真正学以致用。那么与其在这些事情上耗费时间,不如优先去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

<aside> 💡 学习开心就好 上学时的填鸭式学习让我们只认为分数是最好的奖赏 一旦不再考试 学习的正反馈通路就断了 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体系让很多人丢失了学习最纯粹的快乐

</aside>

只要是合理的,就立即下定决心

遇到新的问题,迄今为止的方法不再适用时,我首先会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案。比起自己动手,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不是我来做,还有没有其他适合的人选来做? 接下来,不论喜欢与否,但凡认为“这件事情自己来做最合理”,就立即下定决心。 因此,迄今为止我做过的工作应该都是自认为合理的,至少在决定的瞬间没有迟疑。虽然并不一定认为会成功,但坚信自己去做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