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岭

前言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真正的技能必须能对外输出价值,能被他人认可或需要

当然,这种打磨过程必然会更加“艰辛和痛苦”。有时为了写好一个话题,我要查阅很多资料,要反复推敲一段话的表述;有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写了一天却要推倒重来……每次都这样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原创作品。

undefined

当然,这种打磨过程必然会更加“艰辛和痛苦”。有时为了写好一个话题,我要查阅很多资料,要反复推敲一段话的表述;有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写了一天却要推倒重来……每次都这样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原创作品。

<aside> 💡 约等于练琴的时候重录的痛苦hhh

</aside>

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aside> 💡 反馈反馈再反馈

</aside>

更重要的是,每次提笔时我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就没必要写了。

<aside> 💡 这个限制条件不容易满足哇

</aside>

就是所谓的“被动社交”——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aside> 💡 三体 刘慈欣

</aside>

动物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及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换句话说,生命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

<aside> 💡 喜剧让人哄堂大笑但快速遗忘,悲剧让人掩目落泪记忆犹新

</aside>

每到新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暗下决心,制订来年的目标和计划。对此我通常是不鼓励的,甚至我还经常劝人不要在新年的时候做计划,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aside> 💡 不要还是太绝对了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不冲突 而是相辅相成

</aside>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更重要的是,每次提笔时我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就没必要写了。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

“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最后,文字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另一张名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们随时认识你,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术”,一觉醒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连接。

“想让对方听你的劝,最好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你自己真的变好,而且比现在好很多、比他好很多,那时你的话才有分量。因为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后来我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成为能说那话的人》,文中的观点正好印证了自己的体会:同样的话从你和牛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这显然不取决于对或不对,而取决于说话的那个人是谁!

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社交”——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内向者更倾向于使用理智脑与外界互动,而外向者更倾向于用本能脑和情绪脑与外界互动

这可能也是很多内向者不太合群的原因之一,因为习惯关注根本的人会觉得普通的闲聊太肤浅、没有意义,他们与人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乏传播途径了,但价值依旧稀缺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所以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想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

现在,再让我们回想一下稻盛和夫的做法。如果他不强迫自己在遇到坏事或灾难时说声谢谢,那他的思维就很可能会被糟糕的情绪束缚,然后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可见,刻意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如果你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门店,进门时常常需要拉开门而不是推开门。因为拉门时手臂收缩,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进入一种“简单满足”的心理状态。而柜台上方展示食物的电子屏幕通常是从上往下而不是从左往右滚动,因为当人们的目光跟随屏幕从上到下移动时,像在点头称是。这种隐蔽的设计会对我们形成心理暗示,但我们很难察觉。

理性思维的局限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

这与《人生算法》的作者喻颖正说的“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如出一辙。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在《论语·为政篇》找到了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二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他必然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包容万物、逍遥自在。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每到新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暗下决心,制订来年的目标和计划。对此我通常是不鼓励的,甚至我还经常劝人不要在新年的时候做计划,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此时我们应该主动接纳现实,降低心理预期,只做两三件最重要的事,并给生活留出足够的闲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从容、高效、平衡和愉悦。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获取人生幸福,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练就一项技能,让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比绝大多数人都擅长、出色,在成就感的加持下,你做这件事时一定会更加从容和幸福。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没有目标的“消费”和基于外在目标的“生产”都容易使人迷茫,唯有基于内在目标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

一定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只要我们做到当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输出和价值”,就是最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