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岭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因为一些基础概念会像插塑积木一样慢慢呈现具体形态,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会对理解后文产生影响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aside> 💡 25岁会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分水岭

</aside>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约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约50年前,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它们突然不再需要为基本生存发愁,舒适和娱乐又唾手可得,这让它们无所适从。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aside> 💡 终局理论

</aside>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aside> 💡 确实

</aside>

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差距悬殊,他们甚至连一丁点儿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

我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我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aside> 💡 我也

</aside>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之前我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我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最近我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最好不要少于一周4次。调整以后发现,我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而且会主动想办法坚持,并且跑完后会很放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1小时会很累、很难受。我真的能感觉到现在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样。”

,只是默认的不代表就是科学的

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aside> 💡 费曼学习法

</aside>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aside> 💡 有些知识不一定立刻能判断出是否和自己有关联,这么说有失偏颇的感觉

</aside>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暂时放弃一些知识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不会损失什么

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因为从开始排名的那一刻,人们的锻炼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纯粹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还专门为此去买设备或用软件“刷”步数

阿健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把手机语言设置成英文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我读过一些飞行员在空中处理特殊情况的操作手册,发现所有处置方法的第一步几乎都是一样的:报告塔台指挥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紧急万分的情况下,飞行员不先集中精力处理特殊情况,却要先向指挥员报告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直到思考“多角度看问题”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出现特殊情况时,飞行员的注意力会被巨大的危险所俘获,心智带宽降低,容易陷入单一视角,而此时,指挥员可以给飞行员提供有效的外部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置特殊情况。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清晰的时间安排、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干扰的锻炼氛围、专注的学习环境、从容的工作心态、持续的个人成长等。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

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

在人们的观念中,运动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美的体型,健身房里的宣传画、朋友圈里的运动照,都在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上,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正

后记 共同改变,一起前行

2016年6月,我读了李笑来的《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那本书讲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书中的一句话我却一直牢记在心:“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

我知道一个人无论获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忽略时代、运气和环境这样的大背景,只看到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是狭隘和不客观的